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
查看: 50|回复: 1

关于近期的院士作报告学生睡成一片的新闻感想

[复制链接]

16

主题

4

回帖

10万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100205

热心会员

发表于 2024-4-28 16:40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
3

本帖最后由 s1234m 于 2014-9-18 13:39 编辑

       这两天只要上网,铺天盖地的全是这个新闻,自己也是研究生,报告之类的也算听了不少,虽然也觉得学生行为有所不妥,但刚看新闻时,仍觉疑惑,因为就我的经历而言,总体来说,院士作的报告一般都是比较有水准的,不会出现睡倒一大片的情况。为探究竟,从《中国青年报》上看到了吴良镛院士的报告全文,看完之后,再加上吴老9旬高龄却坚持站在演讲台演讲的态度,立刻使我肃然起敬。我不相信,这样的演讲报告会睡倒一片。
       这两天持续地关注这件事,果然,有新闻曝出,睡觉的只是极少数。
       但令我气愤的是,为什么一开始媒体们一边倒的对学生口诛笔伐,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,仅仅凭一两张手机照片就给全体研究生判了死罪,媒体们的专业、严谨、追求事实真相的节操都哪去了?为了博取点击率真的是不择手段。
       无独有偶,也在这两天,由于几个害群之马的影响(“少女囚禁当性奴”系列事件),再感谢毫无节操的媒体的推波助澜,连sm两个英文词都不会写就把sm的帽子硬往犯罪行为上扣,让本就对sm不了解,有抵触情绪的大众,变得对sm更是恨之入骨,照这个状态发展下去,过街老鼠,人人喊打,把sm赶出中国指日可待啊。
       两个事件,内容天南地北,但是其实质是一样的。以偏概全,混淆视听,利用自己的强势诱导别人对弱势群体进行欺压;不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,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,以欺负别人为乐趣。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:非我族类其心必异。
       “法无禁止则允许”,连李总理都是这么说的,也是法治的一个基本原则。我不是什么圈内大神,实践次数也不多,对sm的了解也不如像李银河教授那般准确透彻,但我确信我有着基本的是非判断,也和大院一起成长了将近10年的时间,我确信:事实不是那样!
       没有节操的媒体和所谓的评论员们,麻烦你们保留着那点仅有的节操,事情调查清楚了再开你那金口;而普通人的我们,也请动动自己的脑子,不要人云亦云,不要去欺压弱者,因为说不准哪一天你就是被欺压的对象。
       最后,我还是想以吴老的演讲内容为结束语——在你选择的道路上不惧困难的坚持,做学问如此,sm亦是如此;sm现在本来受众面就不大,但既然遵循内心的选择,那就要一直走下去。

附:吴老的报告全文,写的真的非常精彩,与大家共赏!
             《在你选择的路上不惧困难地坚持》
       吴良镛《中国青年报》(2014年09月18日02版)
  今天在座的90%以上都是刚入学的研究生,这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,我热诚地希望你们在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。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,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,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,至今已经68年,我只想将一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。
  第一,理想与立志。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。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。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,想要有何作为,有何抱负和志趣,想要从事什么专业,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,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。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、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、提升,当然,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偶然性。
  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,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,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。我1922年生于南京,当时正值内忧外患,中国大地上战火连连,苦难深重。1937年南京沦陷,我随家兄流亡重庆,于四川合川继续中学学业,记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,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,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,我敬爱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也遇难了。战乱的苦痛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,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,以建筑为专业,这是一个开始。随着自己的成长,认识国家社会的发展,逐步对建筑事业发展的需求也就不断加深认识,对它的学习研究也就不断提高。
  第二,选择。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,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,因此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。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机遇、变迁,甚至有无限的偶然性,国家的发展、经济社会的变迁,乃至家庭中细小的问题都会引人转向,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。
  回顾我自己的经历,有几个重要的十字路口:
  1948年我经梁思成先生推荐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求学,1950年学成后,应梁先生信中说的“新中国百废待兴”的召唤,力辞种种诱惑,毅然从尚为英国盘踞的香港,在军警挟持下取道回国,投身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和教育事业中,现在想来,如果当时留在美国,便没有此后几十年在中国建设领域中的耕耘和收获。
  1983年,我61岁,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行政岗位上退下,当时张维校长邀请我前往深圳大学创办建筑系,我婉拒了他的盛情,坚持和一名助教,在半间屋子、一间书桌、两个坐凳的条件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,到现在已经整整30个春秋。30年中,我与研究所的同志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实践。当时若前往深圳,今生后期的工作则又会是另一番光景。类似的情况一个人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,回顾既往,我自审之所以没有“转错”大方向,很大程度上还是与早年“立志”相关,我很早便立志在建筑与城市的学术领域做一些事,在不同时期,根据现实条件,作出相应的选择。
  第三,坚持。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,遇到困难是坚持还是退却?就我个人经历而言,不论是青少年时读书求学,还是年长后的研究和实践,几乎处处都要面对困难,也难免遭受挫折。年轻人很容易受到挫折影响而气馁,这里希望大家以宗白华先生讲的一句话共勉——“不因困难而挫志,不以荣誉而自满”,这是在他写的《徐悲鸿与中国绘画》上的一句名言,要立志、要选择,在选择道路上更要有不惧困难的坚持。
  回顾几十年的学术人生,我深切地体会到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,不断注意现实问题与学术发展的情况,进行知识累积、比较研究、借鉴启发,逐步“发酵”,得到顿悟。
  在座的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学科,但都应当关心多方面的学术思想的变化,多学科互补拓展知识面,从而了解时代的发展与需求。例如,我上面提到的数学家冯康对多方面的研究均有涉猎、融贯综合,植物学家吴征镒既关心国家政治,又专注学术研究。他们都是青年人学习的典范。
  对于青年学人,我认为在理性上对科学道德、科学伦理等似乎不难理解,关键在于身体力行。现在社会舆论的各个方面对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屡见不鲜,相关的书籍、文章也很多,但是让人痛心的是,学术不端、学术腐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,这些人也许并非对科学道德不理解,而是没有切实地将之落实到一己的心灵与行动中。因而,我想强调的是,必须志存高远、身体力行,从经典的哲理转化为一己之行动指南、行为通则,唯有此,才能慢慢地内化为属于你自己的精神财富,并且会在逐步顿悟中加深体会,并不断加强信念,持续前进。
  如今,我虽已年逾九十,但仍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,仍要求自己以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向未来,随着年龄日增,必然有些事情由于体力不及等原因已经做不了,但是依然觉得当前正面临着一个大的时代,未来有无限的生机和激情,要促使自己力所能及地不断探索广阔的学术新天地,建设美好家园、美丽中国。
  (本文根据吴良镛院士演讲录音整理,有删节)
  (原标题:在你选择的路上不惧困难地坚持)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黎家大院

GMT+8, 2024-9-22 18:32 , Processed in 0.171815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